top of page
好客園地
Anchor 1
客家技藝傳承-竹田義民組

富里鄉竹田義民亭代表隊,義民組由二十六人組成,一人號令,一人擊鼓,二十四扛神轎。 義民組的由來起源於竹田義民廟主祀義民爺,義民爺是客家族群的守護神,日治末,生活環境不佳,物資缺乏的年代,每當瘟疫與病蟲害的流行,對早期的先民往往造成極大的傷害,人們在仰天常嘆束手無策時,也只能求助精神信仰的幫助,在義民爺入庄後奇蹟發生了,瘟疫、病蟲害消失,五穀作物豐收百事皆順遂,是以竹田義民亭每年均舉辦全區遶境,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義民組是富里鄉最具代表性的在地人文,是全國第一也是唯一,由廿六位身著客家傳統服裝,同心協力抬起義民神轎,遶境時聲威浩壯、動作整齊化一,成為家喻戶曉知名民俗陣頭。

客家技藝傳承-竹田歌謠班

電話:0921-172559

地址:花蓮縣富里鄉竹田社區

聯絡人:葉日男

竹田社區住民多數為客家籍族群,從事農生產為主,於農忙餘暇休閒,自組客家民要唱歌班,互相觀摩及聯誼,民國八十一年三月「竹田社區發展協會」成立並立案登記,協會於民國八十五年成立「竹田社區歌謠班」,定期聚會研習客家歌謠,提倡文化休閒活動,充實社區居民精神生活,致社會於溫馨祥和之境。

表演內容與特色:穿著中國傳統服飾,演唱傳統客家歌謠合唱及獨唱,以胡琴、二胡、鑼鈸等樂器伴奏,表現客家歌謠優美旋律。

歷年來受邀參加演出紀錄:台灣區第六屆客語歌唱比賽、花東二縣義民盃客語歌謠比賽、新竹縣義民盃客語歌謠比賽、參加慈濟醫院玉里分院動土儀式表演、參加花蓮縣政府南區行政中心成立典禮表演、參加花蓮縣各老人會歌唱聯誼會數十次表演、參加八十八年度全國社區民俗活動觀摩表演、代表花蓮縣參加九十二年度全國社民俗活動觀摩表演、參加九十一年度花東二縣客家歌謠比賽(傳統組冠軍、創作組冠軍)

客家技藝傳承-學田國小口說藝術

電話:03-8831324

地址:花蓮縣富里鄉學田村光明路1號

聯絡單位:學田國小

富里鄉各國小都會有客語老師指導並透過客語歌唱、口說藝術及戲劇的方式,展現學生學習的成果,藉由小朋友之親自參與、學習優質的客家語言及文化,期望能夠發芽、成長茁壯,成為傳揚客家語文之小尖兵。

學田國小培育三名優秀的學童,見學生在客語競賽的成績頗為顯著,在諸多場合上表演以及參加客家藝文競賽並獲得優等等獎項,在客語向下扎根,打下良好基礎為客家文化傳承語言的記憶。

Anchor 2
客家手作情-竹田社區客家大湯圓

電話:0918-105782

地址:花蓮縣富里鄉竹田村19鄰6號

 

位於竹田義民亭旁的竹田稻田學苑,保留傳統客家庄的建築與擺設。而客家大湯圓又稱為漉湯粢,其由來有一說是農忙割稻時,婦女會將收割的第一批稻穀拿來製作大湯圓,讓還在工作的農人可以立即品嚐辛勤付出的成果,直至今日演變成農村的日常點心。 客家媽媽們使用富里的圓糯米,依尋傳統繁複手法製作湯圓,遊客可親自參與揉麵與搓客家湯圓的過程,最後撒上糖粉與滿滿花生粉,重現傳統好味道。

客家手作情-客家炒米香

電話:03-8821348、0911-761966

地址: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12鄰74號

連絡人:溫元山

 

富里唯一的特色炒米香體驗也是號稱羅山村最佳伴手禮。 而炒米香達人溫元山先生本身是客家人,小時候最愛的零嘴,就是鄰居做的炒米香。隨著鄰居年邁過世,傳統的炒米香手藝也跟著失傳。溫先生高齡九十多歲的親家,仍記得製作米香的流程,為了找回熟悉的童年味道,溫先生決定拜師學藝,聆聽老人家的口述指導,經過一番努力,終於讓古早味的炒米香重現江湖。 遊客來到雞鳴園,不但可買到使用羅山米、號稱羅山最佳伴手禮的炒米香,將大鍋中的黑鹽炒熱後,放入羅山有機糙米,快速在鐵鍋裡翻炒,只消幾秒鐘就能聞到鍋裡散發出陣陣米香,米粒也粒粒飽滿金黃,壓形後再以麥芽糖加入比例調好的新鮮橘子皮或黑糖,讓米香吃來有一股清爽的果香及黑糖香,吃再多也不會覺得膩。米剛炒好時,吃來香酥;米香剛做好、糖膏未涼時,則是有種暖呼的甜美包裹著香酥;等到糖膏完全涼了,則是帶著果香的酥脆,一次能夠領略到米香的三種不同風味。

客家庄手作情-客家米食

電話:03-8831084、0922-091723

地址:花蓮縣富里鄉永豐村2號

連絡人:劉德茂

 

富里唯一在農會上架的傳統客家米食。 客家米食達人劉德茂,是家中長子,為讓弟弟們能擺脫貧窮的生活,於是擔負起家中經濟,讓弟弟們無後顧之憂的學習和在外發展,早期本以辛苦的建築工程為生,經過漫長的歲月,弟弟們漸漸長大,有了自己事業,長年辛苦工作讓身體也留下許多病痛,便回家休養。 劉德茂從小就喜歡幫忙母親做家務,在耳濡目染下,也就傳承了媽媽製作米食的好手藝。在十多年前受到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的鼓舞,便和老婆開始在家小量為他們訂做草仔粿、紅龜粿、粽子等各種米食,一傳十十傳百,回頭的顧客越來越多,這樣一做就是十多年之久。 在有機不添加化學原料的原則下,經過無數次的時間長短調整,配方調整,反覆的試做,在做米食上也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SOP,現在不管是在炎熱的春夏,寒冷的秋冬都能吃到他們手工製作的各種客家米食,在全臺各省都有他們宅配的足跡。

客家庄手作情-草編古早玩具

電話:03-8801095、0937-97932

地址:花蓮縣玉里鎮長良里7鄰108號

連絡人:溫鳳妹

 

溫鳳妹從小在羅山村長大,家裡以務農為生。早期農村比較貧困,幼時家裡沒有多餘的錢可以買玩具,每天接觸的都是稻草、木頭、竹子等隨手可得的大自然物品,就自然而然的利用這些資源,做成玩具來玩。

原本草編為個人愛好及娛樂,村裡的長輩看他對草編很有興趣,於是買了一本草編基本教材送給了她,從此她就一頭栽進這個草編玩具世界中,一編就是數十年。結婚後,這項手工技藝也跟著一起嫁進了夫家,老公羅李祥也是喜愛製作古早童玩的愛者,對老婆的手工技藝更是著迷,長時間相處下來,也跟老婆一起學習鑽研草編技藝。

他們運用稻草可以編織出各種花樣,像是鞭炮、房子、小狗、魚、墊子、寶刀、門簾、蜻蜓,此外還有竹蜻蜓、藤心籃編、玉米絨編、木頭螃蟹、手工稻田模型等等,倆人的作品總是讓人不由得好奇賞玩、愛不釋手。

客家庄手作情-客家花布剪字

電話:03-8861285、0912-517875

地址:花蓮縣富里鄉萬寧村7鄰49號

連絡人:劉勝汝

 

經濟時代的發展和弟妹長大成人讓劉阿姨時間和經濟上有了喘息的空間,便又開始半工半學在與縫紉相關產業工作。結婚後嫁到花蓮,也曾在玉里的一家汽車裝潢公司上班,一做就是十多年,因為縫紉底子扎實,所做的手工車椅套,作工精細,速度熟練讓顧客非常滿意。

退休後,她也總喜歡坐在縫紉機上做做小東西,在一個姊妹的牽引下,她開始用熟悉的客家花布,做一些手工小吊飾,花布粽子,花布拼貼,花布包包,近年來更是自創特別的花布剪字。

教會常常會辦一些活動,便會請一些書畫藝術老師幫忙佈置會場,每次活動結束後,這些作品就只能安靜的躺在垃圾桶,等待被摧毀的命運,再等下一次辦活動,就再請老師創作。在這個偏遠的小鄉鎮,電腦輸出還不是很方便,再加上現在人手一機,能寫一手好字的人已經開始凋零,精通書法的人更是稀少,劉阿姨覺得可惜。她靈機一動,回到家後就思考著將這些字畫跟自己喜愛的花布結合,再利用自己多年來勤練下來的巧手加工,成品拿給教會姊妹們看時,都為之讚嘆,從此教會活動中用的海報畫和標語,就變成了現在使用的布畫和花布剪字。

而這項自創技能既解決了每次找老師寫字的困擾,更藉此可以收藏老師的筆跡,就這樣劉勝汝便掉進了自己的客家花布剪字生涯。

客家庄手作情-客家芒花手工藝

電話:0933-486577

地址:花蓮縣富里鄉吳江社區

連絡人:鄒運寶(芒花掃把製作、竹編工藝製作)

 

人是會念舊的,時常在記憶深處裡隱隱尋覓一絲蹤跡,在富里最北端的一個村落,也是全臺灣唯一可以在平地就能瞭望玉山的小村落-「吳江村」。從小生活在這個特別的觀景村,是鄒爺爺對家的驕傲,走過一甲子的阿公-「鄒運寶」,年邁的他雖已搬到鄰近鄉鎮與兒女同住享受天倫之樂,但對於家鄉的愛、對傳統產業的執著,心裡總想著要為家鄉做點什麼!所以在得知富里鄉吳江社區發展協會願意協助幫忙下,與協會合作成立了東部「農村傳統產業養成班」,想找回傳統產業的技藝,能幫助村民在農閒之餘增加收入,這是他堅持的理念。

成立第一年他招集志同道合的伙伴以做芒花掃把為主,從挑選半成熟的芒花開始,拍除芒草花絮種子,剝除桿葉,然後扎綑成1小束,用刷子刷去毛絮。一支掃把需要6小束,為了講求環保天然,扎綑用的鐵絲都改用天然材料麻繩或芒花的梗,掃把好壞就是要綑紮結實,因而也大大提升了扎綑工作的難度,調整整齊,支桿不能重疊,如扇形般攤開集結成一大把,最後再用麻繩拆出的細繩索分別縫緊,掃把柄以麻繩捆綁七個段落,就是一支芒花掃帚,完成一支需要數小時,非常費工,因此一天綁不了幾支。但在鄒爺爺運用流水線的管理方式,讓班員分工合作,熟能生巧,在班員齊心合力,默契十足的配合下,產量品質都得到改善,第一次推廣就受到政府及學校的好評,花蓮縣縣長傅崐萁、議員王燕美、臺北市信義國中等單位都認養超過百支,同時參加各縣市大大小小的行動擺攤推廣他們的理念和產品。

bottom of page